启真视点 | 城与乡的“双向奔赴”
编者按
专注于时政理论和学术前沿,切理论热点,把时代脉搏,讲独到观点。“启真新论”特别推出【启真视点】专栏,突出理论的深度和时效性,第一时间解读阐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重大决策部署,努力让理论、时政与思想第一时间到达师生。本期继续解读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作者为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健。
2003年7月,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作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现代化是不合格的现代化,城乡差别不断扩大的小康是不全面的小康。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努力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2004年1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同年4月《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制定工作启动,随后浙江省委分别在嘉兴和湖州召开了统筹城乡发展座谈会、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现场会,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系统性工作,正式开启统筹城乡的浙江行动。
20多年来,浙江在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上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极大提升了全省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幸福感和满意度。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再次将重心聚焦乡村和农民的可感可及,通过双向奔赴、打通城乡融合发展通道的浙江实践,既为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统筹城乡发展浙江行动启动后,按照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施路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了质与量的“双飞跃”。
据统计,2004年,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609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为2.39:1。到2023年底,浙江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63830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997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311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86:1。
统筹城乡二十年,农民增收超五倍,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奔赴发展更趋协调,农创客批量涌现,农业品牌持续擦亮,生态价值创新转化,“数字游民”等新兴产业生态不断培育壮大。
全面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环境改善和乡村文化重塑为重点,借鉴争创文明城市好做法好经验,推进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一方面开启以改善农村生态和物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大行动;另一方面推进以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呵护公序良俗文明乡风为内涵的文化家园建设。
通过实施“千万工程”,实现了村村通公交、村村通宽带、村村有公共服务中心;垃圾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农村污水集中处理、农房和庭院全面整治;全省建成了一大批美丽乡村精品村和美丽乡村风景线。
与此同时,坚持以文化为媒,通过引导都市文化下乡、创作艺术进村、倡导移风易俗、乡村文化搬上融媒体等,绘就了城乡文明融合的唯美画卷。
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着力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和数字化转型,着力推动科技、文创、人才、资本与农业农村深度结合,着力推动“一镇一品”建设并不断升级,大力发展农文旅产业,实现一二三产联动发展。
利用自然禀赋发展特色农业,利用地域文化提升农业品牌,利用特色传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利用农旅融合增加农民复合性收益,因地制宜壮大“美丽经济”,实现村在画中建、人在梦中游,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
同时,通过数字和融媒体赋能等,促进“美丽消费”,吸引城市居民到乡村休闲度假、自驾观光、深度体验,促进农超对接,农业服务和乡村文化产品进城,优质农产品点对点订单式进社区、进食堂、进厨房,促进城乡产业深度融合。
大力实施城乡教育均衡工程、农民健康工程、农村文化建设工程等,全面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建立健全多层次、普惠性的农村社保体系,不断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
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以人为本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坚持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涵盖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城乡住房、生态环境、扶贫开发、科教文化、权益保障、社会稳定十个重点领域,通过民情反映机制、民主决策机制、责任落实机制、投入保障机制、督查考评机制等,不断推进规范化和制度化。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人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以民生促和谐,深入实施“万村善治”示范工程,大力弘扬枫桥经验,推进乡村自治、借鉴城市法治、营造社会德治,实现“三治融合”。
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积极发挥城市人才、资金、管理运作等方面的优势和乡村生态环境、土地、劳动力资源等优势,充分发挥农村指导员的作用,突出以项目合作为中心,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促进产业梯度转移和要素合理、优化配置,推动沿海发达地区与山区、海岛欠发达地区协调发展、融合发展。
如常山拥有的丰富的矿产和旅游资源,正是绍兴县和诸暨市一些企业的运作强项,双方一拍即合;“衢州保姆”逐渐成为一种深受城市欢迎的新型劳动力品牌;杭州与衢州通过土地指标流转和“城西科创飞地”建设,深度开展资源与产业合作,有效破解了双向要素制约难题,拓展了两市的发展空间。
“山海协作”,通过要素市场化和城乡有序流动,实现了城乡从“输血帮扶”向“造血帮扶”为主的跨越,为全国深化、创新统筹城乡帮扶机制提供了可学可鉴的浙江样本。
作者介绍
陈健: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投稿邮箱:qztheory@163.com